大学生成长的途径
12/11/28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今天,我听到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我的一位老师John,他在美国新泽西州的普林斯顿长大。爱因斯坦也住在那里。那时他已经很老了,而John只有11岁。有一天John的母亲看见爱因斯坦从街上走过,就低语谈论爱因斯坦。他头发也很长了,穿着凉鞋,但没穿袜子。John的母亲说:“天才。不穿袜子。” John那时就理解为,要想穿着奇怪,你必须得成为爱因斯坦一样的人才会被接受。多年后,John准备去演讲,这次的听众是他此前讲过的课中,人数最多的一次课。演讲前,他无意间将袜子送到酒店的洗衣房了。他就没袜子穿了,但还是去了,他想“自己一定是爱因斯坦了!“不幸的是,这次演讲成为他讲的最糟糕的一次。相反地,几个月后他在一个小镇里给一小撮听众演讲。那时他才意识到上次演讲前他准备对听众讲的话,以及后面现场的演讲有多么愚蠢!不论如何,那一小撮听众释放了他实际拥有的智慧,因为他这次讲的是来自他自己,而不是自己对于爱因斯坦的崇拜情结。就在那一天,John有了点天才的感觉,非常简单,但却是只属于他自己的个人天赋,不是大家认为的,天才必须得是的样子。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有些同学会问:“那些学霸……,我怎么就做不到?”“那些学姐学长怎么那么优秀,我怎么学不会?”我们都希望自己优秀,有一个优秀情结。自己的所做所想,都拿去与一些优秀相关的影子、模式进行比较。无意间以为自己做到优秀的样子就离优秀不远了。可是,偏偏弄巧成拙。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在意很多事情,在意自己是否得到好评,是否被人尊重,是否被喜欢和欢迎,是否做了傻事。我们是如此关注自己的表现,却常常疏忽了自己是谁。《老子》中讲:“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车毂的空支撑了车辐,让车得以成为车子。我们疏忽的部分常常是最最可能给力的部分。我们可能不知道self是什么,有什么,会做什么,但是仍然可以坚持允许它,如它想要成为的样子那样讲话,“let things happen”。特别在意的自我,是焦虑的,纠结的,没办法达致此境。开放的自我,允许你生命智慧流动的自我,却反而成就了自己。达然成就。学着练习并适应生命本身的智慧吧,坦然面对生命中的一时起伏,勇敢的成为你自己,下一个机会就会不同。
查看详情咨询中会碰到关于睡觉、吃饭的问题。吃饭睡觉不遂意了,来谈谈心,回归中道,正当其时。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言:“吃饭好好吃,睡觉好好睡,走路好好走,说话好好说,如此之谓‘敬’。敬则不苟偷,不放肆。敬则心在腔子里。敬则不逐物,亦不遗物。由敬而慎,以入于独,此伍先生之学也。逐物则失心,遗物同一失心。只是即物见心,心却不随物转。”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吃饭睡觉出现状况时,想过要谈谈心。我倒是发现凡是来谈心者,必定有过人的意志或者欲望,他们要么藉由控制自己的睡眠来控制自己心意,通过控制好心意来实现宏伟的目标;要么藉由控制自己的食量来控制自己的情绪,通过控制好情绪来继续做那个“正常”的自己。他们的世界里面有个绝对的“正常”或者“正确”状态,而这个状态一定是他们清醒以为的样子才行,容不得自主神经系统的存在。这样的态度真“过”了,尚不自知,还嫌不够。有个同学带着学习时效率不佳的焦虑来找我,我问他怎么学的,还能怎么学,白天学,晚上学,上厕所也学,吃饭也学,恨不得晚上做梦也学,可是还是觉得问题出在学习上,怎么学习状态就不能再好一些?这么简单的讲讲,我们都会感觉不对劲了,可是当你身处其中时,就不自觉了。如果有人说你学的太拼命了,还会遭到质疑的和反驳,幸亏咨询师也不这么干。关于睡眠有个睡眠限制疗法,就是限制床上的非睡眠时间,提高睡眠效率。先计算一周的睡眠情况,几点上床,几点睡着、几点醒。然后计算每晚平均的睡眠效率(睡着时间占全部躺在床上时间的百分比)。以上周平均每晚睡眠时间作为本周每晚可躺在床上的时间,但要固定起床时间,且卧床的时间不能低于4小时。 如果本周平均每晚的睡眠效率达到90%以上,则下周可提早15~30分钟上床;如果睡眠效率在80%~90%间,则下周维持原来时间;如睡眠效率低于80%,则下周上床时间要推迟15~30分钟。根据上述原则,通过周期性调整卧床时间,直至达到足够的睡眠时间。必须注意的是,不管什么时候上床,不论是否困倦,每天都必须同一时间起床,而且不要在白天打盹。要真这么认真执行的话,我相信会有效果的。因为你在认真投入一件事,就像本来就可以认真投入的吃饭睡觉。投入了,就开始认真面对生活了,容不得自主神经系统的念头就减弱了。计算每晚几点睡着估计不大容易,但是也别较真。一较真,就真麻烦。其实还是那句老话:学的时候投入的学,休闲的时候投入的休闲。别过了。休闲不能直接改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但是却可以改变学习的状态。我们大部分时候就差个状态,智力其实都够。别轻易怀疑自己,但要注意调整自己。 附:睡眠小贴士(摘自美国心理学会网站)稳定的睡觉习惯。例如,例如,试着在睡觉前将灯光调暗,就像是黄昏时的光线。避免一上完网或者一看完电视就上床睡觉。写下恼人的想法,那样你就不会思绪整晚萦绕着它们上面。深夜时进行同样的活动,会给你的身体一个信号,休息的时间到了这样会让你更快入睡。每晚同样的时间上床。Maas解释到每晚睡八个小时,但是上床时间会变化的人,休息的效果不如那些同样时间入睡的人。醒来不用闹铃。你可以感觉充满活力,知道你的身体睡够了。下午两点之后不喝咖啡因类饮品。它会让你兴奋着一直过了睡觉时间,延迟睡觉的发生。睡觉前三小时内不要喝酒。它会干扰睡眠,打碎你睡眠的进程。试着让你每晚躺上床的时间,比你常规的时间提早一点。这一点会保证你获得充足的睡眠。如果需要的话,白天打个管用的盹,不超过20分钟。人们一般会在下午三点左右的午后间隙感觉到警觉性下降,这样做会抵消这种感觉。文/刘艳
查看详情居住在下游的村民还记得,很多年前,救起第一个落水者的地点。一些老人仍然记得那时救助落水者的装备是多么的陈旧,过程是多么的复杂。他们说,有时河里打捞10个人就要花费数小时。近年来,尽管溺水者的数量急剧增加,但是下游好心村民对此的反应却让人钦佩。他们的营救体系无与伦比:在湍急的河流中,从发现溺水者到将其营救上来只需要20分钟——许多甚至不到10分钟。每天只有很少的人在援助到来之前溺水而死——与过去相比,方法已有了很大的改进。与下游村民交谈时,他们骄傲地讲起建在河边的新医院,随时待命的营救小船队,统一调配人力的全面健康计划,以及大量冒着生命危险随时准备跳进湍急和谁中抢救溺水者的高素质水员。下游村民说,虽然代价很高,但有什么比抢救危险中的生命更重要的呢?只是,很少有人问题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上游老有人落水?某种意义上,我们一直在河的下游做救助落水的工作。我们和各种各样遇到心理困扰的人打交道,我们学习焦虑、抑郁、强迫、各种说得出名字和说不出名字的复杂心理问题的成因和缓减方法。当然,还有预防自杀的危机干预。可是,这不够。我碰到过很多出现心理困扰的浙大学生。这些困扰很多和他们过高的目标和人生理想有关。有时我会问:“如果你们的心理困扰消失了,但是你们也变得很平庸,至少平庸到没有机会来浙大学习,你们愿意吗?”“不愿意”,很多人这样回答。是啊,毕竟,我们所要的,并不只是没有心理症状。我们要的,是全心投入的生活、拼搏收获的喜悦、和谐真挚的情感、幸福充实的人生。这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东西,这才是河的上游。我们因为在这些问题上不知所措,才会失足掉进河中。我关心河上游,也和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现在回想起来,我可能得过焦虑症。那时,每当面临重大考试、准备在众人面前讲话、或者需要和我眼中的重要人物打交道的时候,我总担心自己会失控到崩溃。而失控感也确实总会伴随着对失控的恐惧如期而至,直到我面红耳赤,心跳加速,虚弱到脱力。后来我好了。我忘记了这种好转是怎么发生的。它像是自然而然的过程。焦虑从占据我生活的中心,到逐渐淡出我的注意,现在,它只成了一个淡淡的影子。如果我经历了一场和它的战争,也许我从未真正战胜过它。我只是从这场战争中走开了。我被生活中更多美好的东西吸引:春天的花,秋天的月,美好的爱情,在我眼前逐渐开启的,广阔的世界。其实你并不需要先战胜焦虑,才能欣赏、追求和得到这些。相反,它们本身就是解决之道。所以我知道,症状,从来都不是问题的全部。我要不时去上游看看。2013年,我想申请开一门叫积极心理学的课。和其它心理学课不同,它只关心社会和生活中的积极面:希望、乐观、满意度、人生意义……那些经历得起挫折和灾难的,坚强的人性。如果一切顺利,那时候,让我们一起谈谈,幸福。□ 文/陈海贤(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职咨询师)
查看详情一个13岁的小孩,千里迢迢来寻找远在外地打工的父母。详细新闻请看:(http://www.5753.net/news/story/2007/1176729854427.html)。这样的故事经常可以听到看到,小孩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地寻找父母?就是为了得到父母的爱:保护、关怀、接纳。父母的爱(或重要关系人物的爱)陪伴着人的成长。逐渐地,人们离开了父母,走进学校,进入职场。与父母接触少了,联系少了,但对于父母的爱,人们还是渴求的。一个13岁的孩子千里迢迢地寻找父母能够得到大众的支持和感动,如果换了一个三十岁的成年人,也来一个千里迢迢地寻找父母,会有人感动吗?不但不会,甚至会很鄙视他。难道成年人就不需要父母的爱了吗?不是的,成年人也需要。可是,一方面社会要求成年人能够独立,另一方面父母此时已不在身边,因此这种需要被压抑起来了,或者以另外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一个学生非常地爱戴某个老师,他(她)之所以如此地爱这个老师,是因为这个老师能够给他父母般的关怀。比如,一个员工铁了心地跟定了单位里的某位领导,铁了心的背后不一定是期望领导带着他升官发财,也可能是这位领导给了他父母般的爱,让他觉得安全,觉得被接纳。黑帮小子为什么能够为老大舍生忘死?难道是因为老大能够给他们提供吃喝玩乐?肯定不是。否则逻辑上不通:用送死的代价去换来吃喝玩乐明显不值!在黑帮小子的眼中,老大就是他们的父母,老大除了给他们吃穿住用,也提供保护、关怀、安全,使得他们有这样一种错觉:离开了老大,我就活不成了。人是一种寻求亲密关系的动物,幼时父母的爱给我们以抚慰,长大成人之后友情、爱情成为了生活中的必需品。亲情也好,友情也好,爱情也好,都是人类亲密关系的满足。正如人如果缺少食物会营养不良一样,缺乏了亲密关系这种生活的必需品,人会有精神上的营养不良,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不幸福。为了应对这种精神上的营养不良,寻求快乐刺激成为了替代的手段。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沉迷于性滥交,甚至沉迷于毒品,以此来刺激自我,填补那些空虚和寂寞。成年人对亲密关系的需要,在那些从小得到父母过度保护的人,或者那些从小缺乏父母爱的人身上会特别强烈,从而导致过度的依赖或缺少自主性。因此,要使一个人健康地成长起来,真正成为一个情感上足够独立,对亲密关系足够信任的人,幼时父母过多的或过少的爱都是不合适的。□ 文/俞林鑫(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专职咨询师)
查看详情今天你微笑了吗?今天你问过这个问题吗?你是在为谁微笑?如果没有,又是为什么?在我心中,微笑是一杯清茶,为我解渴;是一盏灯,为我指路;是一剂良药,为我疗伤;是一种信任,给我鼓励;是一种放松,让我释怀……面对成功,我们欣喜微笑;遇到挫折,我们沮丧忧愁。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是否同样可以展示勇气和微笑?我曾经不停地问过自己这个问题,我也曾经几次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沮丧过,曾经几次在朋友、师长、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重新站起来,重拾微笑。这些经历对我意义重大。很难想象当时如果没有他们拉我一把,现在的我又会是怎样。一路走来,跌倒了有人伸手拉我,落下了有人陪我一起走,犯错了有人宽恕我,一次次的经历,让我鼓起勇气,扬帆起航。有身边人的及时帮助和呵护相伴,有身边人充满真诚的微笑相伴,这些呵护和微笑就象空气和雨露一样,滋润着我,营养着我,让我活力四射。也正是这些呵护和微笑让我一直坚信世上好人多,你有困难别人帮,别人有难你要帮,那种久旱逢甘霖的幸福感常存我心。除了感恩,还有享受。亲爱的朋友,向往美好、渴望成功,是每一个人的心愿。然而阳光总在风雨后,人生道路难免遇到挫折与坎坷。哲人说: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无论何时,无论何地,请你相信,在你需要的时候,有一个人愿意陪着你,分享你的快乐,倾听你的诉说,陪伴你走过风风雨雨,带着微笑,走向成长。□文/祝秀香(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兼职咨询师)作者简介:祝秀香,女,浙江大学本科生教育科科长,思政副教授。1991-1995年就读原杭州大学政管系;1995-1998年就职于原浙江医科大学学生处、学工部;1998-2003年就职于浙江大学学工部、学生处;2003-2005年2月就职于紫金港学工委白沙学园;2005年8月-2006年1月赴美国瓦尔帕莱索大学访问;2005-2010年9月就职于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团委、学生工作办公室;2010年9月就职于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本科生教育科。2010年9月在职就读浙江大学思政部辅导员专项思政博士。2000年晋升为讲师,2006年晋升为思政副教授。2006年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曾参加过樊富珉教授的团体辅导咨询培训,台湾东华大学陈若璋教授“校园紧急危机个案辅导策略”的讲座,“在杭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学业指导研讨会”。 咨询理念:一切为了来访者。
查看详情我大学学的是教育学,教育学中很多课程的设置都与心理学有关,比如教育心理学,教育测量学等,加之我大学的班主任是学心理出身的,所以我对心理学的接触还是比较早的。研究生毕业留校从事辅导员工作,接触了一些个案,深感需要进一步深造的急迫性,在学校和学院的支持下,我于2006年暑期参加了国家职业资格二级心理咨询师的培训。获得职业资格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资格后,我以兼职心理咨询师的身份参与了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在咨询工作中,我发现从书中所学的都非常有用,尤其是根据一些明显症状的诊断,都能比较及时和到位,帮助了不少学生。能用自己所学帮助他人,这是我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六年来感到最快乐的事。当然,自我的成长更是有意义的收获,助人自助,这是我对心理咨询这项工作的理解。细细数来,六年来接诊个案100多例。刚开始做的时候,来咨询的学生并不多,随着学校对心理咨询工作的宣传,学生越来越接纳这种形式的心理援助,慢慢地来咨询的学生就多了起来。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们学校近几年在心理工作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尤其是2010年3月,学校成立了“世界杯买球入口官方网站”,全球招聘中心主任,聘请了专家团队担任中心的工作人员,标志着我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走上了专家化、正规化和职业化发展的道路。我们作为中心的兼职咨询师,也借助这个平台,获得了很好的专业成长。比如定期的案例督导,不定期的专家讲座和培训等。我在2007年曾经开过本科生的一门通识课,叫《心理健康与大学生活》。使用的教材也是2005年我参与编写的,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发展与规划:成功从大学开始》。上过一个学期的课后,学生反响不错。后来因为产假停了课,之后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恢复这门课。但是学生却找上门来,说学长给他们推荐了这门课,但他们选课系统里一直没找到,问我什么时候打算再开,这给我的触动很深。首先,我没想到这门课能给学生这么深的印象,这也是我感到很欣慰的地方。其次,我觉得做这块工作不单单是针对个别心理成长受阻的学生,它另一方面更是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正因为有了学生的支持,所以我觉得我做这些事情是有价值的。六年期间,每每收到曾经接受过我帮助和咨询的学生发来的感谢短信,我就替他们高兴。尤其是一位曾经学业落后的学生,经过我长期连续的辅导,最后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毕业。当然,也有一些学生仍不能很好地改变现状,我也很替他们着急。这也让我意识到,心理咨询并不是万能的,它也需要成长的空间。作为咨询师个人也不是万能的,我们也需要给自己释放的空间。总之,与心理健康教育一起走过的日子是令人难忘的,在这条助人自助的道路上,我将一路坚持走下去,在欣赏沿路美丽风景的同时,收获着属于自己的感动。□文/徐洁(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兼职咨询师) 作者简介: 徐洁,女,教育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负责学校学工部心理健康类思政课题两项,在国家一级期刊发表论文2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篇,合作出版著作三本。曾接受过樊富珉教授团体辅导的系统培训,张同延的精神分析培训班的培训。擅长咨询领域:大学生成长发展及职业规划。咨询风格:以人为本,真诚,敏锐。
查看详情以人为本,以来访同学为中心,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在我的工作中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面对成长中不尽如人意的瑕疵,作为咨询师我总是可以看到来访者身上永不放弃的部分,那是生命本来的底色,希望。当一个人感叹自己不甚成熟的时候,他已经有了长大的动机;当一个人感叹身边人好像都冷漠的时候,他也已经有了跟他人进行联结的可能;当一个人惋惜遇到的事情让他很挣扎时,他已经有了走出迷茫的契机。作为咨询师,就是要从这些看似绝望的处境里面,浇灌出希望的新芽来。中心的标志是“心芽”,正映衬了我们工作的艰辛和欣喜。用心聆听,永不放弃,是来访者带给我的希望,也是我要反馈给来访者的希望。当陪伴来访者历经内心的磨砺,由黑暗逐渐走向黎明时,看着来访者充满感激和喜悦的面庞,作为咨询师,也便完成了一次蜕变。一次又一次的蜕变,是咨询师永恒的追求。这两年的工作中,咨询师与育人者并重,作为高校心理工作者的特殊身份,让我给咨询师的身份赋予另外一种更具责任感的意义。诲人不倦,因材施教,这些作为一名老师基本的要求,在我们的咨询工作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其实,在更深的助人完整发展的层面上,二者有者异曲同工之妙。未来之路,在中心提供的良好成长环境中,我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信心倍增。文/刘艳
查看详情有首歌叫做《那年夏天》,歌词中这样叙说着长大了的烦恼:“长大以后,现在的我忘记了快乐,现在的我常常会寂寞”;也叙说着回到从前的愿望:“让他们都出现,当他们没改变,让时钟停在那年的夏天”。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或是几个那年的夏天,曾经的种种,或者幸福,或者心酸,到如今都成了回忆。可现实怎样都回不到过去了,只能经常想着,如果那年的夏天,我们用另一种方式过生活,那么我们是不是会比现在更好呢?这样一来,我们的心中都因为回忆和假设,或者遗憾,或者后悔,也或者是庆幸……前来咨询的来访者中有不少人会如此叙说着曾经徘徊的那年夏天,而在现在苦苦思索着以为如果或许……但不管怎样,那年的夏天无法重来,生活仍然还在继续。有一个来访者如是说:“也许一切早已注定,即使我能回到从前,我也只能像《蝴蝶效应》里的男主角样,无论怎样都没有完美的结局。世上最珍贵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能把握的幸福。”作为咨询师的我,则愿意相信从那年的夏天开始,我们就已经开始成长,用我们自己相信的选择走到了今天,在不断的选择中积累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生经验。“接纳过去,才能活在当下”,愿你和我一样,怀着无畏的希望,积极面对将来的生活。文/李娟
查看详情有时候自己会有一种疑惑,为什么我会选择了这个行业?为什么我是那么地钟情于这个工作?上周一在玉泉咨询点,刘艳问陈海贤的MBTI性格类型,海贤说是INFP,艳儿说她也是INFP,我接着说我也是INFP啊。呵呵,我们仨竟然是同样一种性格类型!也许这种性格类型的我们,天生有一种关注内在,关注精神生活,并不断地追求自我成长和自我体验的动力,所以我们选择了同一个行业,并愿意为此而奉献自己的一切。从事这个行业快六年了,六年来酸甜苦辣品尝了不少,但唯一没有改变的是从事这个行业的决心,以及过程中对她的热爱和迷恋。这个工作,让我对人性有了更多的探索;这个工作,让我对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个工作,让我接触了精神分析,这一门深刻又好玩的学问;这个工作,让我感受了冥想的体验,这是我需要不断修习的法门;从事这个工作的六年,也是我儿子从出生到成长的六年,感谢儿子,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体验。很庆幸来到浙大心理中心,很庆幸接触了我的来访者,这些充满痛苦挣扎又令我赞赏的学子们!我很愿意倾听他们的故事,愿意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愿意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引领者。I love this job! My one and only you!文/俞林鑫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