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快乐贪食症”
导读:我们生活中的快乐不是太少,反而是太多了。 快乐的悖论如何让人快乐起来?这是很久以来人们总在追寻的一个问题。从最早的原始壁画和舞蹈,到现代的网络游戏与超男超女,快乐似乎总围绕在我们身边。每个人,哪怕是最贫穷的流浪汉,也有能力和时间快乐一下。在某种意义上说,快乐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因为身份地位和经济财力而改变。一个富人每天能得到多少快乐,穷人就也能得到多少。说不定富人因为忧心自己的所得所失,快乐还更少些。追寻快乐,可算是人的一种天性。但时代毕竟不同了。相比几百年前,人们追寻快乐的手段多了许多种,可难度,却也大了很多。人们会因为外界的刺激而产生快乐的感觉。那一个人会面对多少外界刺激?不妨做个实验。在看到你喜欢的电视节目时,不要像以前那样,每逢插播广告时就离开去冰箱拿东西吃,而是认真看完这些广告。手里准备好纸和笔,查一查电视屏幕的画面在这期间变换了多少次。当一个新人物或新场景出现时,就在纸上做个记号。广告休息时间结束后,算算总共看到了多少次画面变化。广告时间显得很漫长,但按照电视台的规则,每次大约插播的广告只有三分钟。你可以先预测一下,会有多少变化?10个?20个?实际上,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人们的大脑很自私,它已经习惯了沉浸在急迫回应的状态中,因而人们会下意识地接受飞快的视频信号。根据统计结果来看,平均三分钟内,广告商会塞150个以上的不同画面到人的大脑中。好莱坞的最新火暴大片,也应用了这一心理原理。当然,它的新画面数量比广告略少,但也远远多于你的估计。做个对比:在老电影《卡萨布兰卡》里也同样截取三分钟,画面的平均更换频率是多少?只有8个。这一显著差异,其实正说明了现代人的心理紧张和激动倾向。人们已经过分依赖于急迫回应状态,习惯让它来支配自己的生活,从而成为“快乐贪食症”患者。人们追寻快乐,就像饥饿的人追寻食物。为了能够毫无顾忌、放肆地玩乐一时,不惜用一切时间去寻找新的刺激,让自己置身于每日的奔忙当中。但这种奔忙得到的快乐只是一瞬,然后人们不得不再次进入寻觅的过程。换言之,我们生活中的快乐,其实并不是太少,反而是太多了。如果把一个人的生活比成一根数轴,那么我们可以把快乐定为正向,把悲伤定为负向。人的情绪,就由生活中的刺激所引领,在零点的附近滑动。有的人天生敏感,有的人则比较迟钝,但不论前者还是后者,都有一种倾向,就是努力把自己向数轴的正向滑动。然而,数轴的零点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位置,其实取决于一个人的相对心理状态。当快乐的刺激物不断出现时,每次的刺激都会让零点移动。刺激的最终结果,就是人们会渐渐失去体悟快乐的能力。20世纪中期香港出品的武打片,虽然当时风靡全国,可如果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就会觉得它让人昏昏欲睡。我们那已经被高科技和电脑制作养刁了的眼睛,再不会去欣赏钢丝绳轻功,更不用提真功夫了。现在还有几个人听卡带呢?Mp3代替了立体声收录机和组合音响。科技的进步正如快乐的进步,零点也在不断偏移。然而区别就是:科技遵循摩尔定律,可以不断发展;快乐却是人内心的感受,始终只能在正负阈值之间滑动。人们渴望追求快乐的欲望,却让自己渐渐失去体会快乐的能力,这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讽刺。 快乐的真谛想要找回快乐?不妨从那些还没丧失自己赤子之心的孩子身上找寻秘诀。看看孩子的眼睛,你会发现,他们才掌握着快乐的真谛。第一,学会从平凡事物中发现快乐。孩子衡量快乐的标准很简单:内心。自己真心喜欢的,就是能带来快乐的。几个弹球,一块胶泥,甚至一块旧手绢,都能让孩子们快乐地玩上一下午。并不是越新潮、越流行,或者越昂贵的东西,就越能带来快乐。要知道,一双不合脚的新鞋子,无论它的皮质多么细腻,也无论它代表着多新的潮流,都不如一双旧鞋子穿着舒服。如果你已经被世俗迷惑了双眼,那不妨就先把眼睛闭上,然后再睁开,告诉自己:我所看到的第一样东西,就会带给我快乐。然后把心神沉浸其中,去努力发掘它的可爱之处。久而久之,你会重拾当年孩童时代的那种对快乐的敏感。第二,要像欣赏变化一样欣赏稳定。我们身处一个变化的年代,可我们的内心还是渴求稳定,这就造成了两者的不协调。人总有一种倾向,希望把自己置于一个“安适区间”中。从这个角度讲,人拒绝变化,但是社会的潮流却是鼓励人多变、善变,最好一日一变。于是人们就自己找了个解决方法:每天变一点,从不太需要变化的地方着手,但维持基本心理状态不变。这点我们不如孩子。孩子的善变是天性,但他们的善变是“随心而变”。他们更愿意承认自己的稳定,在稳定的基础上,跟随自己的心意去追求变化和快乐,而不是像成人那样,任由社会潮流带领自己变化,拒绝稳定。如果一个孩子喜欢“喜羊羊”书包,那么他一个月以后依然会喜欢这个包;但如果是个成人,他可能在买了个新手机半个月就想换新的了。第三,要学会既喜欢新东西也喜欢旧东西。人们常说,孩子最是喜新厌旧,有了新玩具就会把旧的甩在一旁。其实这是个误解。孩子甩开旧玩具是出于猎奇,当新鲜劲退去,他就会把旧玩具和新玩具放在同等的角度上,一起喜欢。然而成人却并非如此。他们会固执地认为“新的才是好的”,把“新”与快乐联系在一起。即使全无必要,也要给“旧”的东西找出些错误或是不足,然后心安理得地去喜欢“新”东西。这种心态倒的确是像“贪食症”:不断进行无意义的索取,全然不管自己已经占有了多少,只为占有“新”东西时的片刻满足。“快乐贪食症”正是一种现代人的心理障碍。它阻碍了人们去发现快乐、体会快乐,却让人把精力全集中在了追寻快乐和占有快乐上,简单地把“快乐”等同于“刺激”,从而忽略了人把“刺激”转化为“快乐”的内在过程。它鼓励人去追求自己的发展,全然忽视其他人,也不能体验人生细微之处的美妙。美国作家杰克•科恩菲尔德说:如果我们不能在最简单、最平常的事情上感受到快乐,不能彼此联系,不能用心去感受赐予我们的生命,那么即使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对我们也是无所谓的。正如“快乐贪食症”。 (来源:《青年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