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了一晚上小说,又是裸考。”“我也是啊,昨晚失眠,刚才好困啊,一直想睡……”每次考试后这类对话经常出现。每到重要场合,头昏,失眠,紧张,这些不良反应总是不请自来。甚至自己也来找事,即便第二天有场重要的考试却还是玩了一晚上游戏。如是拖延,我们与成功渐行渐远,在前进的道路上到底是什么妨碍了我们呢?是好玩的游戏,还是ddl的巨大压力?
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上述种种现象都是自我设障效应的体现。自我设障,又称自我妨碍。在情境中,为了回避或降低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个体会采取某些行动和选择,这些行为或选择能够将失败的原因外化。这就是自我设障效应,究其根本源自于“自我保护”。
为什么人们要进行自我设障呢?这为什么会是一种自我保护呢?自我设障行为都是为了让我们自己和别人相信自己的能力与价值。一方面,根据归因理论,通过自我设障可以为可能的失败找到更多的外因。一旦失败,个体也能少受些负面评价的影响:失败是因为外因而不是我们自己的能力问题。
而另一方面,如果侥幸成功则意味着一种自我增强――遭遇了不利因素还能成功,这就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能力。这些动机在学生的学业自我设碍方面尤为常见:部分学生会在大考之前外出游玩,打游戏,看小说之类的而不是主动复习。这样失败的话他们会说是因为这些活动耽误了考试而非自己的能力问题。如果成功则更加增强了个体的自信心。
自我设障有两种形式:行动式和自陈式。行动式即是指在成功或失败前采取实际行动妨碍破坏,如上面提到的在考试前夕熬夜打游戏之类故意不复习的行为。行动式的行为对个体时间的成功有一定的影响。自陈式则是自己过分夸大过程中的障碍,如说自己在考试中头昏紧张影响了发挥。自陈式对成功率的影响几乎没有,但是可能会影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人们通过自我设障效应让个体免受当前负面评价的影响。但从长远看,这短暂的“好”会带来更大的问题。这样的行为会降低个体的自信心,更加妨碍自己的进步。学业方面的自我设障尤其如此。自我设障导致失败,失败导致学习兴趣降低,然后又不好好努力,又开始新的一轮自我设障,这样只能导致恶性循环。
那么如何卸下自我设障呢?首先,我们应该设定合理的成就目标。把促进个人成长当作目标,而不是取得高分高绩点。同时,和周围同学的竞争也会加重我们的自我妨碍,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把竞争性的学习转变为合作性的学习,共同进步。其次,我们可以培养和修正成就动机。改变奖励机制,把和别人比较改成和自己比较。最后,我们应该加强自我肯定,多一些积极的自我认知。多从自我成长的角度肯定自己,而不是评价的角度。
成功的道路已多艰难。所以,亲爱的朋友,记得卸下自我设障。学会悦纳自我,和亲爱的自己一起走向明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