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女性”,我也是丰富立体的我自己 ——谈女性力量
22/03/08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上,谷爱凌取得了2金1银的战绩,成为了北京冬奥会上最具影响力的远动员之一。“天才少女”、“斯坦福学霸”、“爽文女主”、“奥运冠军”、“青蛙公主”……各种溢美之词纷至沓来。诸多身份标签中,她的女性身份成为各网络平台的讨论热点之一。谷爱凌从小对自己的女性身份也有着深刻的觉察与理解,她12岁时,在《women in sports》的演讲中提到:“在我们的社会,相比女性,男性更容易进入体育事业。许多人认为,这仅仅是因为男性的肌肉天生比女性的更大更强。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刻板印象逐渐发展成为女性运动员的负面定义。女性经常因为性别而被剥夺合适的运动机会。”在这篇演讲中,谷爱凌已经在思考体育事业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对女性运动员的影响。什么是性别刻板印象呢?性别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交往中人们仅基于生物性特征就广泛持有对男性和女性的普遍看法或成见,认为男性和女性就应该是某个固定的样子,通常表现在男女两性的性格特征、职业期望以及社会角色上不同的定位。比如心理学Broverman等人的研究发现,相较于女性,男性通常被描述为具有工具性特性,更有能力。女性虽被描述具有社会性特征,更为热情和善于表达,但也被认为是无能和被动的。心理学家Ambady也认为性别刻板印象实际是对社会群体按照性别进行极为简单的二元划分,虽在同一社会文化具有相当的一致性,但常常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这种性别刻板印象不仅会影响到女性的发展,同时也会对男性发展带来消极影响。一项有关心理健康认知度与心理咨询行业报告的统计结果显示,男女面临的心理困扰平均数量没有显著差异,而且男女所面临的前三类心理困扰都是相同的,不过在面临心理困扰时,男女选择求助的比例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在心理困扰数量、种类都相似的情况下,男性更不愿意求助。在国内某一知名心理咨询平台的来访中,男性来访者占比不超过30%。这种出现心理困扰却选择不寻求帮助的现象,可能会导致男性面临更严重的心理健康风险,而性别刻板印象带来的影响,就是男性更少地选择求助的原因之一。性别刻板印象以偏概全,其影响广泛弥漫在我们生活中,比如谷爱凌提到的体育事业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可以概括为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体现。研究过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胡志海认为,这种根据性别将职业进行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应该从事某种职业的刻板印象,将本不具有任何男女性别特点、中性化的社会职业划分为要么适合男性、要么适合女性的职业。并且,这种职业性别刻板印象能够直接影响男女两性的知觉、归因、动机、行为,比如对于职业的选择。持有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的个人会认为类似护士、秘书、幼儿园教师等职业是专属于女性的,而认为类似医生、工程师、司机等职业是专属于男性的。在2020年3月8日这天,亚洲首位UFC世界冠军张伟丽战胜波兰选手乔安娜·耶德尔泽西克,成功卫冕。在这场激烈的比赛中,张伟丽通过格斗运动向世界展示出一种朴实纯粹的女性力量:肌肉与体力的美学。可以说,这几乎不符合任何传统意义上的女性“美感”。受制于传统约束,众人还不太习惯赞美女性的肌肉,就像少有人会把“强壮”、“结实”、“力气大”这类词汇视为对优秀女性的赞美。张伟丽曾说,“女人如水,可以做柔和的事,也可以做刚猛的事。”她用一场场激烈的格斗比赛向人们展现出女性的爆发力与拼搏劲,但在接受采访时她也曾说:“可能没有了拳台壮胆,我就变成了小女孩,也会觉得害怕、血腥。” 可见她是一个多么真实的、丰富的、又充满力量的女性,既能凭实力在男性林立的格斗场上追求自己的职业,也愿意在赛场之外表露自己内在的柔软。性别或许是我们每个人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特殊性的开始,每个女性、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力量。我们是立体而丰富的,不应该简单地被任何一个单一的标签所定义和束缚。在女性建构身份认同的成长路上,有时我们需要打破传统性别刻板印象的限制,发挥固有的潜质,拥抱更多生活可能性。就像张伟丽认为的,“有男医生也有女医生,有男老师也有女老师一样,没有什么职业,是女人不能做的。”性别研究学者Butler甚至指出,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绝对的男人或女人,只存在着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我们是一个个独特的自己。在心理领域,尤其是心理咨询领域,比起性别,我们更关注每个个体的独特性与内在拥有的能量与美好。心理咨询对不同性别来访者有一个共识:“男性和女性的相似之处要远多于他们相异之处,他们都对生活有相似的渴求,都在寻求爱、尊严、成就和自我实现,在认定他们是男性或女性之前,先肯定他们是一个个独特的个体”。最后,将古老的波斯诗人鲁米的诗献给每一个独特的个体,不论女性还是男性:你生而不可限量。你生而诚信善良。你生而胸怀理想。你生而伟大。你生而有翼。你本不应匍匐而行。你能展翅,那就学会飞翔。阳天天:浙大心理中心实习咨询师,浙江大学心理系在读研究生。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