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are each our own worst critic.――Ellen Hendriksen
心理咨询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表面上只是两个人在密闭的房间里谈话50分钟,但里面却可以看到无限开阔的世界。你是如何成长的,你是怎样去面对生活的,与“我”的想象总是那么不同。线性代数里有个概念叫做多维空间,科幻里总讲平行宇宙,佛家说“一花一世界,一念一天堂”,此中三昧,只有做了咨询师之后,我才渐渐知道。
而在咨询中,经常听到的反问是“难道这不是应该的吗?”
我考上了大学,难道完成学业不是应该的吗?我一直是第一名,难道继续第一不是应该的吗?我想要报答父母,难道这不是应该的吗?我还没拿到奖学金,就不能够去玩儿,难道这不是应该的吗?别人都很合群,而我却做不到,难道这不是应该的吗?
真的吗?世界上有“应该”这件事情吗?
有人“应该”考第一名吗?那其他人怎么办?他们也很优秀,他们也“应该”考第一名啊。那么你“应该”比别人好吗?是谁告诉你的,你“应该”比别人要好呢?
最关键的是,不比别人好,是不是“不应该”?
那么是谁告诉你,不比别人好,就是“不应该”?
这个问题的答案里,往往会讲到父母,讲到某一个特别严厉的老师,讲到小的时候,自己受过的,再也没法抹去的伤痛。
同时这里常常又会听到一句很熟悉的话,叫做“这又没有用”。
我知道爸妈有做的不对的地方,但是我觉得怪他们“又没有用”。我告诉爸妈,他们也不会承认错误的,更不会改变的,“这又没有用”。我是很喜欢她,但是她又不喜欢我,“这又没有用”。
好吧,那什么是“有用”呢?
如果我抗议了,然而妈妈不听我的,抗议就是“没有用”的,是这样吗?那么,把我的意见说出来和没有说出来是一样的吗?当结果不是我想要的,我的表达就“没有用”了,是这样吗?
最关键的,是不是只有取得好结果,努力才是“有用的”?
是谁告诉你,只有取得好结果,你的努力才是“有用”的呢?
同样,是不是只要和“获得一个好结果”无关,那么其他的事情就“没有意义”呢?
我听到的,关于“没有意义”最让人难受的一件事,是一个朋友告诉我的。他年幼的时候,在自家阳台上捡到过一只受伤的小鸽子,虽然怕鸟,但他还是仔细地为它包扎,精心养着它,觉得“是我的朋友”。不想突然有一天,妈妈端上来一盆鸽子汤,竟然就是用他的朋友做的,理由是“你这样会影响学习”。这就是经典的“没有意义”的例子,当孩子喜欢的事情与学习无关,那么就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家长从小只与“成功”挂钩来论意义,那么喜欢吃好吃的,也就“没有意义”,喜欢好看的衣服,更加“没有意义”,喜欢游戏,特别的“没有意义”,那么孩子的乐趣还剩下多少呢?
所以说,有的时候,父母的错误并不结束于那一次失误,而是继续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无意在此责备任何人,为人父母都有自己的局限与不易,我只是想说:一个人是如何长大的,对个体而言,并不仅仅是一连串的事件,也不仅仅是父母方法不对留下的问题,而是你看这个世界的框架。
一个不考第一就不被允许去玩儿的孩子,长大了也会觉得不比别人做得好是“不应该的”;因为妈妈希望我考了第一才能出去玩儿,所以去向父母表达要求是“没有用的”;同样,在比别人做的好之前,享受一点点生活的乐趣就是“没有意义”的。于是不管自己有多么优秀,这个孩子看到的只会是还有很多人比我更优秀。真的只有全校第一或者世界首富才能够快乐吗?当然不是,但是对于这个孩子,答案毫无疑问是肯定的。
这样的孩子,当他真正地看到了这个世界有多么大的时候,会非常地焦虑痛苦,世界之大,意味着总有人会在一些地方比他更好,那么“应该做到最好之后才能够去玩儿”的信条意味着“我再也不可能去玩儿了”,这样想想,该是有多么可怕的生活,多么可怕的世界在他的面前啊。
萨特曾说:你之所以看见,是因为你想要看见。简单来说,世界是你的框架内的世界,如果你认为有人比自己做的好就是失败,那么失败真的太容易、太多、太丰富了,生活真的会格外艰难。
所以说,尽管这个世界有时候的确是个可怕的地方,然而更多时候,是在“你”的眼中,世界是个可怕的地方。因此,有时候咨询师会仔细地和来访者讨论过去,并不是想证明你的童年多么糟糕,我只想要知道,你是怎么走到今天的呢?世界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当我们回看你来时的路,总能够看到你未来的方向。而我常常想,心理咨询的目标,也是想要让来访者看见,未来的路上还有更多可能,更多乐趣,更快乐的人生。
毕竟,就像“死亡诗社”里说的一样:“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是,诗歌、美、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生活的意义”;那些“没有意义的”爱好,那些“不应该”的渴望,那些“没有用”的爱情,才使得生命那么的美好甜蜜而又充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