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义是守候幸福。
走在梦想的路上,坚守此刻拥有的幸福,迎接未来更多的幸福。
——题记
一
我为何而生,又为什么活着?
“我的性子很急。
——那生命的意义应该是慢慢的,慢慢的。慢慢地享受生活,慢慢等那个还在奔跑的自己。
我的步子很慢。
——那生命的意义就该是不断的,不断的。不断地跨越一个又一个山巅,寻找那蔚蓝的大海。”
然而我已经二十,我再也无法用一些抽象的语言来概括我一分一秒正在流逝的人生。我需要一个具体的,我想起来就能看到,看到就能感动地哭出来的,关于我的,生命的意义。我为什么来到这个世上,又为了什么,继续待在这个世界。
二
我来到这个世界实在是我无法决定的事情。我最最亲爱敬爱的母亲生下了我,也恰巧生下了我,这个是被安排好的,被谁安排的不太重要,可以是上帝,也可以是其他奥妙的东西。但重要的是,我确确实实来到了这个世上,从我免费吸了那第一口还算清新的空气起,我也就认了——感谢母亲,我出生了。
说到感谢,为什么感谢呢?脑袋里不经意蹦出来的词,既说明了我对我母亲确实是由衷的感谢的,又说明我确实是庆幸来到这世上——我想,这应当归功于我生命中点点滴滴的快乐。
这快乐挽留了我,让我继续活着,尤其是我年少的时候。
然而,我也不快乐过,也持续不快乐过,那时候快乐吝啬于挽留我。但我依然继续活着。这说明快乐是我的生命必要的,但不是充要的。
并且大多时候,我并不是想快乐就快乐,而快乐也都是一时的,可以帮助我渡过暂时的烦恼,而快乐本身,在时间过后,仔细品味起来却没有太过于持久的味道。那什么是持久的,历久弥新的呢?在我的记忆里,是幸福。
我拿了一百分,是快乐;而我考试不及格挨骂后,母亲沉默中煮的热面,是幸福。晴天去游乐园玩是快乐;而男友蹲在公交车站旁的路灯下为我赶蚊子,是幸福。饿了吃上一顿美餐是快乐;而父亲为我躲到厕所抽烟、刷牙、喷花露水,是幸福。
快乐,说起来其实非常的抽象,非常难以精确,我很难说出我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做什么的时候是快乐的;而幸福,说起来却很具体,混着回忆,像一幅画,漫上来的是各种感觉,眼角是泪,嘴角是笑。
所以,准确地说,归功于我生命中点点滴滴的幸福,我是如此庆幸来到这个世界。
三
我因为幸福才能够坚强地活着,也是为了能够品尝更多的幸福,才这么努力地活着。每当我想起一份幸福便感到一股涌出的不竭的温暖。毋庸置疑地,幸福,成为了我这一生所最乐此不疲追求的东西。
然而,我不知道我走的路上能不能得到幸福,能不能得到更多或者说最多的幸福。
这个东西我实在没法去问别人,确实是因为别人跟我的遭遇以及心性不太相同,毕竟世上再没有第二只掉在牛顿头上的苹果,其他人所认定的幸福肯定并非我的。又或者,他们根本就没有认同人是为了幸福而活着的,就自然对我的生命意义没什么好说的了。
那么,我到底要如何才能得到最多的幸福呢?
这得要从我走的路说起,一条正确的路。这条路就是我的梦想。
四
生命的意义就是守候幸福。而守候幸福的唯一途径就是实现梦想。
然而,这仍然是抽象的,仍有不太明朗的地方。
我的梦想究竟是什么?
我的梦想显然要和守护幸福有关。它能帮助我守护当下的幸福,也能让我更好迎接未来的幸福。它是承上启下的,是宏伟的,是贯穿我的整个生命的。这样我才能通过实现梦想的过程来不断找到我的幸福。
我曾经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种寻找生命意义的方法,而我也在这个方法中找到了我的梦想:
首先,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出一个小时的完全空闲的时间。关掉手机,关掉电脑,关上房门,保证这一个小时没有任何打扰;
接着,准备几张大的白纸,和一支笔;
继续,在第一张白纸上的最上方中央,写下一句话:“我这辈子活着是为了什么?”;
接下来,就是回答这个问题。把脑中闪过的第一个想法马上写在第一行。任何想法都可以,可以只是几个字。比如说:“我想要很多钱。”
不断地重复第四步。直到哭出来为止。
五
真正的答案来自内心最深处。如果想要找到我的生命意义,我就必须先剔除脑中所有那些“伪装的答案”。所有的这些伪装的答案都来自于我们的大脑、思维和回忆。但当真正的答案出现时,我们会感觉到它来自自己的内心最深处。
我做了。那一个小时里我几乎写不出什么。但我并没有放弃。这个活动持续了一个星期。中间写到某几个答案的时候,我以为我要哭出来了。然而,并没有,再仔细读着那些字,仿佛又少了些许感情。但我知道我已经离最终答案不远了。
某个周三的上午,我清楚地记得,我打了一个电话。我望着下沉广场,我知道我有了答案,我想说却写不出来的,埋在内心的答案。
我一遍一遍地写着,我想我终于找到了这个具体的,我想起来就能看到,看到就能感动地哭出来的,关于我的,生命的意义。
它告诉我为什么活着,告诉我如何能够获得最大的幸福。
六
我想,关于生命的意义就是守候幸福这个答案,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也是适用的。因为追求幸福,不仅仅是自己的幸福,也可以是别人的,更可以是全人类的幸福。我们每个人都是走在梦想的路上的人——永远都在坚守手心的幸福,眺望前方鲜花般的美好。
( 文/ 蔡亨瑞 )
《积极心理学》课程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