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与人的关系里,无形中会设立某种界限,这种界限会随着亲密程度的不同而摆荡。人们会允许一些人走得很近(爱人,某些朋友),但对大部分人,人们会设立严格的界限以防止伤害。当别人未经允许靠你太近时,会唤起愤怒、排斥、害怕等反应。比如,一个陌生人突然很热情的拍了拍你的肩膀并跟你搭讪,你一定会觉得很不爽。在人际关系中,关系越界的行为是经常发生的(特别是中国文化中),这也是人需要不断处理与面对的情景。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随着独立与自主意识的增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界限意识会越来越强烈。比如,十岁左右的小孩一般不会在晚上睡觉时随便进入父母的房间,因为他们似乎觉察到里面有些不应知道的秘密;同样,他们有时会把自己的房门关起来,把日记本放在抽屉里,把某些玩具藏起来不让人知道,试图建立自己的领地。如果父母能尊重孩子的边界需要,那么孩子会有安全与轻松的感觉,能够独享自己的空间。但可惜的是,很多父母没有尊重孩子的边界需要。比如,随便进出孩子的房间;偷看孩子的日记;向老师不断地打听孩子在学校的情况;有些父母在孩子已经读初高中时仍然与孩子睡在一起,等等。父母反复侵犯孩子的边界,是对孩子尊严的冒犯,会导致孩子形成两种情况:要么边界感特别的强烈,以至于无法容忍别人略微的越界;要么边界感过于模糊,以至于也会经常侵犯别人的边界。
先来说第一种。这些人在独立成人之后,会采取矫枉过正的方式,对于别人越界的行为特别的敏感与抵触。比如,对于略带隐私性的询问:“你老公在哪工作啊?” “你刚才去哪里了?” “这个包值多少钱?”之类的问题特别讨厌,因为这种略微侵犯边界的行为会唤起幼时那些未能表达出来的愤怒。但此类越界问题也是拉近彼此之间距离的一些试探性的方式,因为人与人的交往总是随着边界的不断突破而变得越来越亲密。人际关系中,总会存在着一些略微的越界行为,一段健康的关系中需要容忍与消化那些因为越界而带来的负面情感,越界也是关系深入的前奏。边界意识的过分强烈的人,由于越界而唤起了潜藏的强烈的负性体验,会导致难以建立一些深入的关系,无法与人分享一些深层的困惑,并经常性的感到人际受挫。
有些人边界感过于模糊,习惯性地越界去探索隐私。比如,刚认识没多久便着急地询问:“你多大了?” “每个月赚多少?” “女朋友是哪里人?” 令人无奈与愤怒,所以边界模糊者往往令人敬而远之。边界感模糊的父母完全无视孩子独立的需要,总是习惯于越厨代庖而频繁地侵犯孩子的空间。一般而言,相对于西方人而言,中国人的边界感更模糊些,所以中国人去西方国家生活的话,往往会经历一个艰难的磨合期。农村人的边界感相对于城里人也会更薄弱些,所以很多农村人初来城市时会觉得城里人太冷漠了。边界模糊并非完全是坏事,边界模糊的人往往更热情,更愿意去帮助别人,更有侠义精神。两个边界都模糊的人也许会形成如胶似漆的关系。但一个边界模糊者遇到了一个边界清晰者,彼此可是会痛苦得要死。
如何改善?很多人急切想知道改善的操作性答案,这也是心理咨询师备受诟病的,因为心理咨询师提供的文字答案永远是苍白的。人总是急于求成,想要寻找到万能的仙丹并立竿见影,只可惜这样的想法本身也是改变的阻碍——害怕去面对改变过程中的痛苦。改变的核心力量来源于自己:去认识你自己。这是一段理性与感性相伴的路程,并非光靠文字性的答案来自我反省。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当那些未能觉察的负面情感被你重新体验与表达之后,那些由于越界而产生的消极感受会越来越弱,逐渐地能更多的感受到别人的越界行为背后的善意与机会。对于边界模糊者而言,更能认识与领悟越界行为带给他人的痛苦并做出调整和改变。
(俞林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