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新生入学后,不少大学新生备受由于新环境导致的心理问题的困扰,出现失落、空虚、焦虑、失眠等症状,称之为大一综合征,有大一综合征的学生不在少数。出现大一综合征的学生大多数是远离家乡,来到与以前截然不同的环境,根本问题是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所致。
一、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未跨入大学校园时,他们将大学生活完全理想化,寄予了各种各样美好的向往和追求;满心期盼大学生活浪漫、多姿多彩,不像中学那样枯燥无味。可是,当他们跨入校园,新奇劲儿过了后,发现一切并不过如此,大学生活基本上仍是寝室—教室—食堂三点一线,没有一点新意,便感到失望,造成心理上的阴影。有的同学在家信里写道:“尽管抛开了离家的惆怅,但未能甩掉心里的悲凉感,依然感到很孤单、很无助,觉得这是一个陌生的地方,没有我的位置,看不清前路、找不到方向。我有点自我封闭、郁郁寡欢,较少跟同学交往,没有完全融入大学的生活中,在大学我还只是个旁观者。”大学生活是很现实的,充满了竞争和各式各样的困难,而非书本或电视中所描述的那样自在、富有诗意,于是,他们因理想与现实存在的差异而感到失望,甚至产生了对现实的不满和牢骚满腹。
二、优势地位丧失导致自尊与自卑的矛盾心理
我国大学生比例在同年龄层次的人中只占百分之几,社会和大学生本人都认为考上大学意味着人生的某种成就和成功,使其有着强烈的优越感和自豪感。有些大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班里的佼佼者,受到老师的器重、喜爱和同学的瞩目、仰慕,他们进入大学前是一家人的中心,举首投足都有人注意,有一股傲气和或多或少的自负心理。踏入校园时踌躇满志、渴望成才,对自己在大学中的学习、生活抱有很高的期望。可是,大学里尖子生齐聚于此、强手如林,自己并不是最优秀的,成绩一下子在班里排不上号了,周围比自己强的同学比比皆是;绝大多数人再也不会像在高中那样被当作宝贝,得不到老师的注意,同学们也不再对其刮目相看,那种“鹤立鸡群”的感觉已不复存在,自己只不过是校园里一名平平常常的普通学生。优势地位的突然丧失,心中一直存在的优越感消失,一下子受到多方面的冷落,自尊心受到严重损害,心理一时很难适应,陷入苦闷之中不能自拔;甚至担心自己不如别人,被别人瞧不起而产生失落感,很易从过去的自负变为自卑,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
三、独立与依赖的矛盾心理
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成人感强烈,竭力想改变依赖别人、受别人管束的状态,强烈要求独立。特别在踏入大学校园后,进入了一个相对开放的环境,就更渴望借此良好的空间来充分发展和满足自己的独立性。但他们又不完全独立,至少经济上仍依赖于家庭,再加上他们曾经是家庭的重点保护对象,自理能力较差,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差,实践阅历尚缺乏,认识和评价客观世界的能力也不高,实际上并未真正独立,由此种种又加重了他们对父母、老师的依赖性,出现自主性与依赖性冲突。
四、对策——放弃从前的优越感,重新为自己定位
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很多人原来都是中学的优秀学生干部、尖子生,但由于个人在学习基础、方法、动机、适应能力和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进入大学后次序必然会重新排列,前几名总是少数几个人,而大多数的同学都处于中等水平。有的人只知道纵向与自己比较,却看不到环境和参照物的变化,不能重新认识自己、合理定位,造成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压力和自责,这是导致长期情绪低落、机体功能紊乱的关键。事实上我们不能要求周围环境像从前一样处处适合自己,只能积极主动去适应新的环境。
人生逆境十之八九,顺境十之一二,在生活的道路上随时都会遇到困难,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正确对待各种困难和挫折,面对挫折可以伸出求援的手,也可以咬紧牙关独立解决,或向他人倾诉,寻求理解。培养挫折承受能力应适当运用心理防卫机制,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挫折。大文豪巴尔扎克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本文来自互联网:http://qingchunqi.baike.com/article-137868.html本文行家:青椒网i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