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预约快捷入口

联系方式:88982525

关于迷失自己的解读

来源:世界杯买球入口官方网站 编辑:yulinxin 发布时间:2014-01-14   99

 

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迷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之类的话。这些话里的“自己”指的是哪一部分?人为什么会迷失自己?是什么力量导致了自己的迷失?本文想从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的角度来探讨的这个问题。

一个孩子信誓旦旦地跟母亲说“妈妈,下次我会好好地听你的话,再也不让你生气了!”孩子是出于什么动机说出这句话的?所谓“听你的话”背后的含义是:我其实不想听你的话,比如我很想玩游戏,但因为害怕你生气(即失去妈妈的爱),所以我会约束我自己,不再贪玩了。想玩游戏、搞破坏,或为所欲为,这是内心的愿望,叫做本我的愿望。但这些愿望却受到了妈妈的禁止,于是就产生了冲突。最初,孩子因为现实的焦虑(害怕失去妈妈的爱)而约束了本我;逐渐的,孩子内化了父母的要求,使它们成为了自身的一部分,这部分叫做超我(也是自我的一部分,它是自我中道德、良知的部分,从自我中分化出来),通过这种内在的超我的力量来约束自己(本我)。当孩子把母亲(或父亲)的意志和要求内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时,内心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本我的一部分转变为了超我,本我的能量被超我所用,使超我变得约束力和施虐性(超我会把本我的攻击性能量吸收过来)。此时,即使没有了外在的惩罚,一个人也能很好的约束本我。这个过程并不是那么轻易的完成的,完成之后最终形成了内在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这三者之间关系的状况决定了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如果完成了这个过程,相当于在人的心理结构中发生了化学性的改变,在大脑结构中也会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神经精神分析学已经对这个内心结构的生理学变化进行了研究。

有一种人,本我的愿望被较多的压抑,他们会完全的服从于父母的要求,逐渐的发展出一种“百善孝为先”的道德观。他们在父母面前,之后在老师或领导面前,会变得服从、压抑、听话、乖巧,会按父母或领导的意志行事,完全迷失了自己。当与父母或领导冲突时,他们更多的会妥协、服从、把过错归结为自己。这些人有时候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都不知道自己是谁?”由于习惯性的压抑本我的愿望,他们便有一种迷失自己的感觉。因此,所谓“迷失自己”,本质上是一种迷失了内在的本我:即真实的内心愿望。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注重“孝”的文化,反映在孩子(本我)与父母(超我的代表)的关系里,孩子服从于父母,逐渐的,在内心的本我与超我的关系里,本我是完全受超我所支配的。所以中国人给其他民族的印象往往是谦卑的、压抑的、顺从的,这些均是本我严重压抑之后的外在表现。

本我,正如太阳一样,充满着能量,这些能量来自于人的欲望,主要是性的和攻击性的欲望。太阳的能量被其他的物体吸收之后,其他物体也充满着能量。比如一池湖水,白天接受了阳光的照耀,到晚上时湖水仍然是温暖的,湖水的温度来自于太阳的能量,而非湖水自身。在本我、自我、超我三种内心结构中,超我和自我本来是没有能量的,它们过吸收本我的能量而暂时的拥有了能量。这种人格结构中能量的三角关系给我们的启示是:充满能量的本我若被过度压抑,相当于能量被约束和包裹了起来,正如乌云遮住了阳光,导致人们感到寒冷并收敛。本我被严重压抑的人,往往听话、服从,但同时又冷淡、刻板、循规蹈矩,这是因为本我的能量被严重约束的结果,这样的人内心缺乏活力与创造性。与此相对的是本我能量尽情释放的人,极端的此类人是充满着色情与暴力色彩的反社会性人格,或者具有强烈表演与攻击倾向的边缘型人格,这些人的本我力量没有被很好的约束,没有进入建设性的,被社会所容纳的渠道。好比每天都经受着阳光强烈的炙烤,导致他们自己以及身边的人不堪重负。所以这类人中的某些人往往会被投入监狱,由外在的惩罚来约束他们疯狂的本我。

比较健康的状态是本我的能量被升华性的运用:比如一个具有攻击性的人,去从事体育竞技类的比赛;或者一个具有表现癖的人,去从事演员的工作;或者一个具有色情欲望的人,去从事情诗的创作或写作。本我欲望的升华性的运用,既保留了能量,并将这些能量为自我所用,又没有对本我进行彻底的改造与放弃。过度通过结构改变的方式,那么便是严重地扭曲了本我,过多的约束了本我的能量,难免使人产生迷失自己之感并缺乏了活力。心理健康的人,他们的自我更健全,能够统摄本我,让本我的欲望得以满足,并借用本我的能量于建设性或创造性的方面。同时,他们的超我也是权威式的和民主的,采取的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对待本我,而不是要求本我无条件的或强制性的服从。本我严重压抑的人,由本我转化而来的超我是施虐性的,这种施虐性的超我,也会加诸于其他人身上,特别是身边的亲人,如孩子或爱人,于是会形成施虐与受虐的依恋关系。那些在施虐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也会内化这种施虐性的超我,当他们长大成人之后,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他们的孩子,形成一种代际的强迫性重复现象。 

关于对待本我的态度,弗洛伊德引用来一则故事来说明:“德语文学中经常提到一个叫做希尔达的小镇,镇上的居民会施展各种聪明巧计。据说,希尔达的居民拥有一匹骏马,它的健壮令居民们引以为自豪,只有一个美中不足的缺点——它每天要吃掉大量贵重的燕麦。居民们决定每天减少一点它的食量,直到使他习惯于完全节食为止,这样就可以每天只吃一根燕麦,甚至接下来就可以什么也不吃了。第二天早晨,希尔达的居民发现这可恨的畜牲死掉了,但人们不知道它是为什么死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五讲》)那些过于苛刻对待本我的人,会不会导致心理上的衰败甚至死亡呢?

 □ 文/俞林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