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预约快捷入口

联系方式:88982525

新闻报道的心理影响

来源:世界杯买球入口官方网站 编辑:yulinxin 发布时间:2013-11-29   85

某同学来信:

老师,您好。今天听说了一个新闻事件。一个小孩被亲人谋杀,藏匿于家中洗衣机中。这是自10月份,洗衣机女童案以来好多类似案例类似手段中又一个同类案件。我突然觉得社会反面的报道,很可能给人以反面的心理暗示,对人的行为有向恶引导的趋向。当然,不可否认,这类报道有警醒世人的作用。但对于前者,您站在您专业的角度,怎样看呢。而且,现在,我们国家的报道以及大众极其聚焦的方面也是社会中的黑暗面,我觉得这种现象不一定好,反而会造成一种隐性的潜在的伤害与行为趋恶的引导。您怎样认为呢?

 老师,我的问题可能很幼稚,但是,希望老师理解我求知的心情,嘻嘻,谢谢老师哈。

 

回复:

我完全同意你的观点!新闻中过多这样的报道,特别是细节性的报道,会导致模仿!2010年时曾经有富士康十三连跳事件,13个富士康的员工,在短短的半年多时间里,相聚跳楼自杀。每跳一个,媒体就报道一个,当时颇为轰动。虽然富士康自身的问题是导致那么多员工自杀的主要原因,但媒体的跟风报道导致的模仿性自杀也是重要的原因。后来媒体不再报道富士康自杀的情况了,马上遏制了自杀的趋势。今年上半年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发生并见诸报端之后,没过一两天,就有两所高校发生了类似的伤害室友的事件。

这种模仿现象背后是一种心理机制:认同。当AB有类似的心理冲突时,B选择了某个解决方式,那么A可能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去解决。比如,同寝室的一个同学对另一个同学很不满,一直想着要不要报复对方或者怎样报复对方,但又觉得不能那样做,因为他害怕报复之后的后果,所以内心很冲突。当他看到了那个室友投毒的新闻,那么这个新闻便有助于他内心冲突的解决,他就在会报复手段上认同了对方的做法,采取了同样的措施。又比如,一个人内心纠结于要不要自杀,而新闻中报道说某明星在某个时间某个地方以某种方式自杀了,那么他便会认同于这个明星的做法,也选择同样的结束生命的方式。或者一个纠结于要不要报复社会的人,当他看到有人以冲进幼儿园杀害儿童的方式去报复社会时,他便以认同对方的方式解决了自己的心理冲突。

当共同的心理基础广泛存在时,认同便很容易产生。五六十年代,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些现在看起来不可思议的现象,比如大跃进时的大放卫星,文革时期的忠字舞,早请示晚汇报。这些现象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基础:对毛泽东的崇拜。毛泽东以他的人格魅力与举世成就征服了那时的中国人。特别是中下层的劳动人民,内心对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了感恩之情。放卫星、忠字舞、早请示晚汇报都是在向毛主席表达他们的热爱与感激。当某个地区的人以夸大的方式(放高产卫星)表达感激并在新闻上报道后,另一个地区的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表达感激;当某个地区的人以表现癖的方式(忠字舞、早请求晚汇报),另一个地区的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表达情感。很快的,类似的方式被不同地区的人们广泛认同,形成一种群体的现象。如果没有了对毛泽东的崇拜的共同心理基础,这些认同是不可能产生的。谣言,流言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的传播,也是因为共同心理基础的存在。一些谣言得以传播的共同心理基础是对死亡的恐惧,当某个谣言激活了这种恐惧,那么出于对死亡的回避,人们便会深信不疑。2003年时SARS流行期间,媒体上充斥着SARS感染人数与死亡人数的报道。当时杭州城里难得的出现白天街上几乎空无一人的现象,人们因为对死亡的恐惧,选择了一种过度自我保护的方式:足不出户。有一部电影叫做《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影片里有一个美丽性感女人:玛莲娜。她因美丽和性感让当地的男人们垂涎欲滴,也让当地的女人们恨之入骨。很快的,一些夹杂着情欲与嫉愤的流言在当地广泛传播,玛莲娜的父亲也为此与女儿断绝了关系。玛莲娜众叛亲离,最后沦落为男人们的玩物以及女人们仇恨的发泄对象。这些流言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传播,情欲以及嫉妒是背后的共同心理基础。

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追逐广告收益,往往会报道一些特别吸引眼球的新闻,而忽略了社会责任,忽略了类似的报道所可能导致的模仿性自杀或杀人的可能(其实媒体是有意忽略的)。关于媒体的报道导致的模仿作用,已经有了众多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证明了这一点。所以你的疑惑和思考是完全正确的。

□ 文/俞林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