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有个人在集市上既卖盾又卖矛,为了招徕顾客,使自己的商品尽快出手,他不惜夸大其辞、言过其实地高声炒卖。
他首先举起了手中的盾,向着过往的行人大肆吹嘘:“列位看官,请瞧我手上的这块盾牌,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锻造而成的好盾呀,质地特别坚固,任凭您用什么锋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话说得人们纷纷围拢来,仔细观看。
接着,这个楚人又拿起了靠在墙根的矛,更加肆无忌惮地夸口:“诸位豪杰,再请看我手上的这根长矛,它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打制出来的好矛呀,矛头特别锋利,不论您用如何坚固的盾来抵挡,也会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话一经出口,听的人个个目瞪口呆。
过了一会儿,只见人群中站出来一条汉子,指着那位楚人问道:“你刚才说,你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锋利无双,无论什么盾都不可抵挡。那么请问:如果我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结果又将如何?”楚人听了,无言以对,只好涨红着脸,赶紧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离了集市。
那位汉子指出了楚人两种完全对立的说法,当这两种说法中的某一种成立时,另一种必将是不成立的,而楚人对此却浑然不知。这很类似于一种分裂的防御机制,即针对某个人或事物的完全相反的态度彼此共存而毫无知觉。在这个故事中,楚人一方面将盾看得坚固无比且任何矛都无法将其刺穿(盾是最坚固的),另一方面又觉得矛可以刺穿所有的盾(盾是脆弱的),对盾的态度前后对立,对于矛的态度也同样如此。楚人无言以对了,这表明楚人之前没有意识到这种对立,如果楚人之前意识到这两种说法的矛盾之处,但他还这样向人去宣传,这只能说是他的一种夸大其词的营销策略了。分裂机制是一种无意识的,早期的防御机制。
再来举一个例子以便更好地说明分裂现象。富甲一
那么人为什么要用分裂的机制呢?我们要从人的发展说起。由于婴儿不成熟的自我,他无法有效的应对外界及内在的种种刺激和痛苦,内心被强烈的不安全感所占据,这种不安全感让他无法应对一个让他深爱的母亲(喂他奶,抚慰他)与一个挫折他的母亲(不给他喂奶,不在他身边陪伴,这是在婴儿抚养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的)是同一个人的事实。于是他通过分裂的机制,把母亲分为好母亲与坏母亲,似乎那个不给他喂奶的母亲与那个喂养他的母亲是两个不同的人。通过这种分裂的方式,在幻想的世界里他跟好母亲在一起,他能完全的体验到对母亲的爱,这是一个纯粹美好及安全的世界,不会有任何坏东西的污染。当婴儿的内在安全感没有建立起来,在被种种迫害焦虑所折磨的阶段中,只有这个纯粹的好的世界才能让他安定下来。通过分裂的机制,人为地制造出好客体与坏客体,把自身好的一面与坏的一面分隔开来,个体能够充分的感受到别人及自身好的一面,那么那些坏的一面去了哪里呢?无法被整合起来的心理成分,往往会以投射或投射认同的方式被加诸于外在的人事物。所以在
分裂机制是一种早期的防御机制,但分裂机制作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并不会完全地消失,而是或多或少的存在和使用着。弗洛伊德发现了人类心理生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两种彼此相反又相互独立的不同态度能够共同的存在于心理领域之中,即使成人或较大年龄的儿童也是如此。在一些变态的心理现象中,往往有分裂机制的存在。以恋物癖作为例子。弗洛伊德认为恋物癖是基于病人(几乎总是男性)否认女性没有阳具的事实——这个事实对他极不合宜的,因为这证明了他自己有受到阉割的可能性。在恋物癖者的内心中,存在着两种相反的信念:一方面他们会强烈的认为女性具有阳具,另一方面他们没有勇气断言真的在女性中看到了阳具,他们拿其他的什么东西去加以代替——身体的一个部分或某一别的对象——并委之以阳具的角色,这是他不能没有的(替代物通常是他在看到女性生殖器的时刻实际看到的某种事物,或者是能适当地作为阳具的象征性替代物的某种事物)。这两种态度并存于他们的整个一生,而却没有相互的影响。心理分析的工作让我们不断发现类似的例子。一个对人恭恭敬敬的人背后恰恰存在着强烈的对人的敌意,意识里对人友善的感觉防御着本我中强烈的对人的敌意。一个处处独立行事,决不对人产生感情和依赖的人恰恰内心有着强烈的依赖愿望。在孩子身上,对父母强烈的爱恨情感彼此独立的共存而不自知,往往是孩子只会体验到对父母的爱,只有当一个人逐渐长大之后,才会深切的体验到对父母的爱恨交织的矛盾情感。
分裂机制最典型的要见于精神分裂症病人及人格分裂者身上。精神分裂者觉得自己无望地变成碎片,觉得永远无法拥有他的自体,也无法将好客体充分地内化。可以从愈后的分裂症病人那里了解到,发病当时他头脑的某个角落还有个隐藏着的正常人,像个冷眼旁观者,观看着在他身边流逝着的病态喧闹(这些是分裂的心理成分)。在人格分裂者身上,两种或多种人格成分轮流的占据主导,某个人格占据主导时,并不能意识到其他人格的存在。在电影《绿茶》中,不停相亲的比较文学专业女硕士吴芳每次和相亲对象约会时都会点一杯绿茶,在与新的相亲对象陈明亮约会时,她告诉对方点绿茶的原因是曾被一名叫朗朗的女孩告知,从一杯茶可以预测一个人的爱情。她所不知道的是,这个叫做朗朗的女孩就是她自己。白天她以吴芳的身份出现,穿着保守表情拘谨,晚上她以朗朗的身份出现,在夜总会弹钢琴,穿着性感性格放荡不羁。吴芳仅仅知道她自己是吴芳,不知道那个朗朗正是她自己,同样朗朗也不知道吴芳是她自己。在陈明亮好奇的追寻及意外的发现下,才解开了这个谜底。电影《大话西游》中朱茵所演的紫霞仙子,白天她是热情泼辣的紫霞,晚上则变成了的冷淡果断的青霞,两种人格随着白天和晚上彼此转换。
与分裂机制相对的是整合机制。当母亲能够持久的满足孩子,好母亲的形象被婴儿内化,这种内化的好母亲成为婴儿内在的安全基地。此时他已经有了足够的勇气和力量来面对那个深爱的母亲与憎恨的母亲其实是同一个人的事实。整合的过程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所以有些人拒绝整合,只是想把那些他不想要的心理成分给扔掉,渴望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排斥重新认识自己(在心理咨询中表现为只想得到某些方法或建议,而排斥探索内心)。当分裂的机制逐渐被抛弃而整合机制开始运行时,现实感能较好的建立起来,能够感受到对同一个人的爱恨情仇,如果整合的更好些的话,那么爱将主导恨,好客体将主导坏客体,内在的安全感被充分的建立起来。由此看来,人之所以要运用分裂的机制,是因为内在的不安全感,通过分裂的方式,人为的制造出足够好的客体和足够好的自体,在此基础上感受到安全。但这种分裂开来的心理成分是需要被整合的,否则会以症状或其他令人痛苦的方式被投射。如果婴幼儿期遭遇重大的创伤,分裂过程大于整合的过程,严重的话就会出现精神分裂、人格分裂以及边缘人格的可能,当然这些病理状态也有生物学的基础。